新茶饮供应链报告:冷冻鲜萃技术覆盖率超 60%,头部品牌为何集体转向?

   日期:2025-09-22     来源:蚌埠新闻网    浏览:123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近年来,在新茶饮市场增长趋缓、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供应链创新成为行业突破的关键。消费者不再满足于“只看鲜果”的直观冲击,更关注饮品的安全性、稳定性与健康价值。在这一转型中,冷冻鲜萃技术迅速成为业界焦点。
(来源:蚌埠新闻网)

转自:蚌埠新闻网

记者 / 食品产业观察专栏

近年来,在新茶饮市场增长趋缓、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供应链创新成为行业突破的关键。消费者不再满足于“只看鲜果”的直观冲击,更关注饮品的安全性、稳定性与健康价值。在这一转型中,冷冻鲜萃技术迅速成为业界焦点。

3026-1

各大研究数据显示,2024 年底,冷冻鲜萃技术在头部连锁新茶饮品牌中的应用率突破 60%,并预计 2025 年将上升至 75%。这一变化,是产业升级、消费需求以及技术演进共同推动的结果。本文基于行业调研、专家采访、品牌样本分析与消费者调研,深入剖析冷冻鲜萃技术崛起背后的核心逻辑。

一、为什么鲜果不再是“万能答案”?

传统茶饮中,鲜果切配被视为“视觉与感官吸引”的标志,但它隐藏着多重风险。首先,食安隐患严重。记者查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抽检公开数据发现,近28%的门店因鲜果切配操作导致的细菌超标问题被通报;尤其在高温季节,水果切片若不及时冷藏,几小时内菌落数可从数百上升至数万,风险攀升。

2576-2
(*数据来源:《2023年第一季度国内食品抽检分析报告》)

其次是成本浪费难控。调研显示,在多城市典型门店中,鲜果在切配与过夜过程中的损耗率高达 20%~30%,导致原料成本上升,影响门店盈利。这种损耗在高客流高频出品的情况下尤为突出。

再次,口味波动大成为品牌稳定输出难题。鲜果品质受季节、产地和供应状况影响极大,门店很难保证全网同款相同体验。消费者手持不同门店产品对比,往往会因口感差异产生信任危机。

二、冷冻鲜萃是什么?技术如何解决这些痛点?

面对上述困境,冷冻鲜萃技术实现了产业创新。记者采访了多位食品工程专家与供应链负责人,整理出以下逻辑链条:

原料预处理与急速冷冻鲜果采摘后,首先进行清洗、切分、预冷,再通过-18℃以下的速冻处理(部分采用液氮速冻),锁定细胞结构与营养成分。

稳定运输与储存冷冻果泥和冷萃茶液通过冷链配送至门店,兼顾时效与温控,避免现切果品带来的温度回升风险。

标准化再加工门店通过设定比例快速复配饮品,减少切配差异,实现出品一致性,降低人工操作风险。

专家评议指出,相比鲜果切配,冷冻鲜萃技术让原料流动的“难点”从门店转移至更专业的工厂端,有效隔离了非必要风险,让口感、品质、安全在供应链中前置管控。

三、行业数据:冷冻鲜萃为何能快速渗透?

覆盖率与投入增长数据

麦肯锡公司 (McKinsey & Company)《中国新茶饮供应链白皮书(2024)》显示,2024年,冷冻鲜萃技术在全国头部连锁品牌的覆盖率已达63%,预计2025年突破75%。

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报告显示,2024年冷链物流投入同比增长20%,饮品行业采购的冷冻果泥比例提升约25%。

成本与效率对比

门店鲜果切配损耗率20%~30%,相对应冷冻果泥损耗率仅为5%左右。

节省的损耗成本,加上急冻统一调制的效率提升,使得采用冷冻鲜萃模式的门店运营效率提升15%~25%,毛利率增加3%~5%。

以上数据表明,冷冻鲜萃技术不仅是食品安全层面的改良,更是整体成本结构的优化。

四、头部品牌纷纷转型的实战逻辑

喜茶、奈雪的茶等领头品牌案例

喜茶:2023年开始逐步将部分热门水果系列产品原料切换为果泥,通过内置标准化配料包统一出品。

奈雪的茶:其 2024年果泥采购比例首次突破40%,并在淡季扩大使用范围。这些调整并非营销驱动,而是响应供应链压力、门店运维挑战与食品安全合规要求的理性选择。

新兴品牌树夏的先锋推动

自树夏首创推出“羽衣甘蓝牛油果奶昔”系列产品以来,成为行业关注焦点。在鲜果和果泥的选择上,树夏并没有止步于“二选一”,而是率先提出“果泥+鲜果50:50黄金方案”:产品采用“低温慢萃 + 分层融合”的创新工艺,选用来自墨西哥的优质牛油果泥,确保出品的口感、风味与营养稳定;同时加入新鲜牛油果现切果肉,让消费者在舌尖感受自然清新,强化“真实感”。

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化解了“纯果泥”标签带来的误解,更体现了品牌在食品安全、标准化与消费体验之间的平衡智慧。有业内人士评价:“这是一种兼顾安全性与感官体验的行业标杆操作,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解决方案。”

b6cd-3

这种从技术创新到市场验证再到行业扩散的路径,成为了冷冻鲜萃技术的发展的生动缩影。

五、消费者认知如何演进?

调研洞察

记者以问卷形式收集了全国2000余位年轻茶饮消费者数据,发现接受“冷冻鲜萃”概念的比率从2023年的28%提升至2024年的57%。说明随着技术科普与品牌沟通,“伪新鲜”的舆论正在被“稳定健康”的信任替代。

e5d2-4

社交媒体动态

以#果泥与鲜果#为话题主题的小红书数据为例,阅读量超过1200万,较去年增长约3倍。评论中多数早期累积“果泥不好”的偏见正在转变为“能喝出标准、安全”的共识。

消费场景案例

如一位母婴博主在软文中写道:“家有0-3岁宝宝,对食材安全极敏感。理解冷冻果泥是可溯源、可检测的工艺后,比起不稳定的现切,我更愿意让全家喝这杯奶昔。”这样的生活化表达,是技术真正转化为信任的标志。

六、政策与行业标准持续推动

2024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商务部发布指南,明确“冷冻果泥可作为合法合规的新茶饮原料使用”,并要求重要成分与冷链信息在标签中标示清楚。

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推动建立饮品原料标准:包括微生物指标、农药残留、不良添加物上限、冷链温度区段、溯源条形码。

多省市监管平台开始兼顾线上线下,加大对饮品店原料来源与留样的检查频率,提高“冷链标准”普及率。

政策推动直接促使品牌必须拥抱供应链升级,如不采取冷冻鲜萃模式,将面临更高监管风险与品牌信任成本。

七、全球视野与未来趋势

欧美、日本市场几年前就在高端茶饮中广泛应用冷萃与果泥技术。东京、日本7-Eleven、韩国CU系统中的果汁饮品多采用冷链果浆。经验表明,消费者对“是否新鲜”的看重,随教育与透明程度递减,反而更关注“稳定、安全和健康实证”。

未来,冷冻鲜萃模式将进一步结合智能分配技术、AI调配系统、消费行为大数据等,实现“按需定制 + 标准化输出 + 最佳成本效率”的新商业模式。

冷冻鲜萃技术在新茶饮行业的普及,绝非一项简单的“技术应用”,它折射出行业从“卖看似新鲜”转向“确保本质安全、品质稳定”的价值进化。供应链技术、食品标准、消费偏好与政策引导的多重力量共同作用下,冷冻鲜萃成为行业变革的重要突破口。其背后推动的不只是果泥替代鲜果,而是整个新茶饮行业从“小技艺厨房”走向“工业与科技标准化厂”的未来图景。

 
标签: 冷冻鲜萃技术
打赏
 
更多>同类资讯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